红豆大概分两种:一种是《相思》中可入药医治的红豆;另一种则是可下锅做汤的谷物。虽然两种豆子有着很大的区别,但在小小的我看来相思即红豆,红豆即相思。
红豆洗净,沥干,入锅,舀水,小火慢炖,待豆皮脱落,白色的豆芯露出,关火放糖。一碗红豆汤就做成了。倘若食三分甜的红豆汤,放一块冰糖即可,五分甜最好,不腻,别具一番风味。
夏季,放一碗红豆汤到冰箱中冷静,取出再吃,浓郁的豆香凝聚在碗中,褐红色的汤面上冒着丝丝冷气,雪白的豆肉和着暗红色的豆皮,抿一口汤,冰糖的甜和红豆的香相互融合,再吃一口红豆,柔软的豆子入口即化,与舌尖上的味蕾产生共鸣的幸福感令我十分满足,轻轻哼起了自己胡乱凑出的《红豆谣》。
原先住在乡下的时候,几乎每个夏天的傍晚,我都可以得到一碗红豆汤。那是外公亲手熬成的。那时外公家并没有装上煤气灶,烧饭全靠两口土灶,下边烧柴火,上边滚着红豆汤。
我常常蹲在烧火的口子旁两只手费力的拎着烧火钳,不弄得满身灰不会罢休。结果是外公拿着锅铲,在氤氲的热气中现身,将我轰出厨房重地。
伸长脖子使劲的张望,终于,外公从厨房中走出,将红豆汤放在了桌上,递给我一只勺子,让我赶紧吃点。白色的大海碗上刻着青花,一朵缠着一朵,盘踞在碗口上,与褐红色的汤相印,多了几分忧愁,多了几分怀念。
外头的余晖撒进窗子,从敞开的大门悄悄探入金黄的光芒很晃眼,但又不一会,被飘过的白云遮住。蝉躲在树叶中叫着流浪的花狗晃着尾巴翻找着各户人家的垃圾桶,鸭子和鸡群早已被赶回后山的棚中,门口田中金黄的麦子被热风吹着不停的晃动。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支。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我用一整个暑假背会了这首王维的《相思》,虽然此“红豆”不是“我的红豆”但我愿借红豆的相思,去怀念那段伴着《红豆谣》的甜甜的时光,用江南女孩特别的忧愁。
我相思的,是那一去不返的昨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