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清明的记忆作文
作者:袁宇轩,上闵外八年级
打开窗户,一股艾叶的清香迎着清风扑面而来,探头一看,邻居家都已挂上了荷包——清明来了。我也从繁忙的学业中脱身,前往自己早已心心念念的南翔古镇。
问哪里能看到老上海的模样,南翔古镇在我的印象里就是答案。初入古镇门口,地上还是现代的地砖,渐渐往里深入,小道两旁的房子风格逐渐变化,令我仿佛漫步于时间的长廊回到过往:斑驳的墙面上留下的是多年的印记,房顶的瓦砖整整齐齐的排列,檐角如月牙般的高高向上翘起,掉色的木房梁上雕刻着镂空的花纹。再往前走,长巷中铺满了青石板,多种石板错落有致又自然地拼在一起,每一处坑洼都在述说着自己的沧桑。
已是暮春时节,镇中的杏花争相开放,一簇一簇,在树上编织出一个个白中透粉的花环,撑开的花瓣如同姑娘的纱裙,春风拂过,花瓣垂落,一时纷纷扬扬,飘飘洒洒。清幽的花香亦随风飘散,淡雅的香气让人轻轻一嗅就如痴如醉。走进观察,白露未已,轻盈而透明。这时的杏花似乎不像别的春时的花一样,争奇斗艳,它并不潇洒,但却十分安宁,有一种无法掩盖的情愫,就像这清明一样。
踏上青石路,老上海的生活在我眼前展现。几位妇女蹲坐在河边的石凳上,用木槌敲打着衣服,老人则坐在亭子里,一边摇着扇子一边摘着菜,看着身旁的小孩摆弄玩具。再往前走去,几位老阿姨把厨房搬到了街上。远远地,就闻到一股回味悠长的青草香气,我走近一看,原来是在做青团。我之前没看过怎么做青团,因此便好奇地凑了上去。一位阿姨掌着锅,用沸水把艾叶焯熟,紧接着把艾叶捞出,打成细腻的菜泥。另一位阿姨接过菜泥,加入糯米,用布满皱纹的手一上一下用力揉搓着面团,不一会面团就成了青绿色。接着面团被捏成了多个小面饼,包馅,入锅,等待。蒸笼一开,待蒸汽散去,一个个小青团如翡翠一般摆在蒸笼上,颜色碧绿,全身上下呈半透明状,散发着油光。“青团好喽。”阿姨将青团盛出,对着街上喊了一声。不一会儿,小朋友们都聚了过来,抢着拿走青团,吃上一口,脸上露出满足的表情。“小朋友,这个也给你。”阿姨微笑着朝我递过一个,虽有些不好意思但这种美味确实拒绝不了。咬下一口,面团柔软不粘牙,散发着艾叶独特的清香,里面的豆沙馅甘甜又不腻,既有清明独道的味道,又包含了阿姨的巧妙地心思。
我品味着老上海独特的青团,坐在已苔痕斑驳的石板桥上,徐徐清风伴着小河的清爽拂过脸颊,别提多惬意。渐渐地,我的心似乎也融入在这片祥和的古镇中,沉浸在这里的一砖一瓦,每一条河道,每一条青石路,每一道人情中。
老上海的原汁原味就此烙印在我心里。
老一辈的痕迹不曾褪去,只不过需要我们走出这浮华喧闹的都市,关注身边的足迹与美。
篇二:清明节作文800字
作者:张珩,上闵外八年级
当纷飞的细雨夹杂着丝丝艾草清香飘至门前时,清明便踏着雾气降临了。清明节,就这样在历史长河里默默改变,在每个时代都留下不同的印记,并随着时代的发展永远延续与发扬。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驾车前往墓园,一路上细雨迷蒙,静得只剩雨点拍打车窗的声音和偶尔的鸟鸣。车辆缓缓在墓园停下,雨天的雾气为整个墓园都蒙上一层灰黯。我看见步履蹒跚的老人佝偻着背,拄着拐杖,顶着满头银发,慢悠悠寻找着所牵挂之人的石碑;我看见五岁出头的孩童牵着父母的手,脸上还挂着好奇,探着头打量着四周,时不时拉拉母亲的衣袖问这问那。他们手中无不捧着鲜花,黄与白相衬,素淡中透着一分宁静。人们大多身着素衣,庄重地、肃穆地将花束轻放于墓碑之上,双手合十,闭上双眼,默念着亲人的名字,祈祷着,祝福着,久久不愿离去。
眼前的情景不禁将思绪带回儿时:那天也同样下着细细的雨,似唱着人们自古不变的思念。苏州郊外的墓地里,亲人们捧着几大袋子锡箔与纸钱,那时的年幼的我还不知这些东西是用来作甚的。大人摸摸我的头,和蔼地说:“都是给逝去亲人用的,希望他们在那头过的好一些。”我似懂非懂,思考着“那头”到底是哪头;思考着逝去的亲人到底去了哪儿。我挠挠脑袋,思考不出个所以然。只看见亲人们将锡箔投入熊熊燃烧的烈火中,烧纸钱的炉边热得人沁去汗珠,青色的石碑旁腾起烟雾,夹着人们的哀思飞向天际。周遭没有人说话,只听见风吹树叶沙沙声。
现在想来,兴许烧锡箔纸钱是人们一种寄托对逝世之人想念与牵挂的一种方式,代表着人们的哀悼与愁思。如今,祭奠的方式发生了改变,墓园里不再出现烟火,曾经的纸钱被鲜花替代,以更绿色的方式去祭奠,去延续中华民族的传统风俗与文化。
由此,我不禁又忆起一首关于清明的古诗,从字里行间窥探到古老的清明习俗。“未到清明先禁火,还依桑下系千秋”,禁明火,荡秋千……这些竟都是曾经清明节的习俗!我仿佛看到几千年前的人们同我们现在一样在同一时间怀着同样的心情,祭奠逝去的亡灵。但这些习俗如今也发生改变,随着时代发展,人们总会舍弃一些旧俗,以新的面貌焕发勃勃生机。
清明节,就这样跟随着岁月的步伐,从未落后,不曾离开。岁月流转,朝代兴替,它仍焕发活力。正是这些为适应时代而发生的改变,使清明节这样的传统节日在改变中留存,在留存中发扬,在发扬中代代相传。
习俗变了,不变的是对于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的热忱,是五千年来未动摇的传承之心。
篇三:初中清明作文800字
作者:徐韶茹,上宝中学八年级
清明,我们缅怀逝者,也乐观地接纳新事物。
童年之时,我曾和外婆扫过一次墓。初春时节,烟雨连绵。雨停以后,我跟在外婆后面,来到一面碑前。摊开手帕,擦拭墓碑,摆上贡品,拿出元宝,放入熔炉。外婆用那双布满皱纹的手,轻轻抚摸着墓碑前的两张笑脸,弓着腰,嘴唇有节奏地上下一张一合,低语着什么,眼角旁淌下的几滴眼泪,令周围的空气更显得戚然。那时,我不懂,站在一边,茫然看着,不敢说话,只感严肃。离开时,外婆牵着我的手,哽咽着:“这里是太外公太外婆的家。”走出墓园,一路上林木葱茏,直面相遇的行人都十分庄重,一如来时的模样。
清明,在墓前的探望哀思中。
时至如今,外婆每时每刻陪在生病的外公身边,不离不弃。一次,外婆接到电话,是年轻时的友人离去的消息。电话两头都十分寂静,我只能隐隐约约听到抽噎声,我依旧是站在一边,看着外婆。但现在,我终于理解了生与死之间的距离。当亲朋好友还在身边时,我们总不会在意他们的笑谈言语;当他们离开时,那一瞬间的消失,是静悄悄的,没有任何征兆;离开后,他们会逐渐远离我们的生活,即使被我们偶然提起,也会带着空虚与怀念。挂断电话,外婆的眼眶又润湿了,叹息着,说着之前和友人的经历,展现出伤感与无奈。“我也想去再见友人最后一面,可惜要照顾阿屠,去不了了,只能来世再见了。”
清明,在心中的生死思考中。
今年清明,春暖花开,一切都是生机盎然。漫步于花园中,穿过树林,我眼前豁然开朗。远处,俨然成了一个花的海洋,密密麻麻,星星点点,粉色的柔嫩,紫色的梦幻,黄色的灿烂,红色的热烈,在暖阳下盛放,在春风里摇曳,我虽叫不出它们的名字,却为他们勃勃的生机与昂扬的精神所惊艳。迎着风,我的草帽在风中飘荡,丝带轻盈,犹如一面旗帜飘扬,又仿佛一只鸟,挥动着翅膀在天空中翱翔。清明,风清日明,悲罢且欢,这何尝不是催万物生长、催人积极的时节呢?
清明,在春日的生机探索中。
确实,生与死总相依,我们无法对抗死神,却可以回归积极的生活。与其长久的地怀念过去,不如珍惜相处的点滴时光,无论结局如何,也不会觉得遗憾了。我会缅怀每一位已逝的值得尊重的人们,我会珍惜和身边的每一个人相处的时光;我会真诚地对待每一位所爱之人,也会真诚地热爱自己的生活。
“冬天花败,春暖花开,有人离去,有人归来。”
每一次离开,总意味着一次新的相遇。过去的,只要我们真心对待每一个人,便没有遗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