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为秋霜,勿为犬羊——题记
我寻觅繁华几度,阑珊灯火中,不闻琴响,青石板高歌陈年。隐影随风散,可曾记否,五千载华夏春秋,周武存诗三百余五,后人称道桃夭,颂扬关雎,我遥望过去,将《诗经》浸入历史风云。
壹·农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芣苢夜随风动,田埂笑语欢快,所谓芣苢,可入药。昔日周天子以农为重,下令,使奴隶耕种从命。是周初,妇女摘采,芣苢夜摇,风动云飘。
“暮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萋萋。”夏日穿用衣物,“为絺为绤,服之无斁。”群鸟栖落于树,树下女工笑语。《毛诗序》曰:“化天下之妇道也。”而另说一面,《葛覃》是赞颂后妃之德,但后处深宫,安有谷中葛叶?安有原野飞禽走兽?是否是采自民间的房中乐,也无从考究了。
贰·祭祀
《诗三百》中祭祀名篇不少,其中以《周颂》最盛。
“丰年多黍多稌,亦有高廩,万亿及秭,以酒为醴,烝界祖妣,以洽百礼,降福孔皆。”
由此可见,古诗王朝注重农业,而农业收成靠天而食,便有“举国祭祀”的盛景。有《小雅·甫田》中的“琴瑟击鼓,以御田祖。以祈甘雨,以介我稷黍,以谷我士女。”从中便可以读到祭天的虔诚诉求与丰年的喜庆了。
叁·战乱
和平与战乱是古代诗歌永远的话题,周懿王时,昆夷之患,戎狄寇掠,有《小雅·何草不黄》中提到:
“何草不黄?何日不行?何人不将?经营四方。何草不玄?何人不矜?哀我征夫,独为匪民。”
军民征战,奔赴夜行,卫国边疆夷人入侵,耕地荒弃多年,士兵怨声载道,这是对战争的描摹,而战争苦难也表现于思妇诗。如《王风·君子于役》:
“君子于役,不日不月,曷其有佸?鸡栖于桀,日之夕矣,羊牛下括。君子于役,苟无饥渴?”
家中妻儿望着其牛思念征战在外的丈夫,哀哀离愁,字字啼血,这又何尝不是从侧面写出战争之苦,战争之厌?
肆·后世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
后世对诗经——我国古代最早诗歌总集有极高的评价:“颂其诗,读其书,不是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也。”这是孟子的赞扬。
风,乃华夏民风,古曲情爱
雅,乃九州国雄,王都乐歌
颂,乃中国大荣,宗庙浅吟
恋者歌其情,劳者歌其事,饥者歌其食。王都繁华,西京落寞,风俗画卷在历史长河中清晰可见徐徐展开。
“古人未见今时月。”收集这华丽诗篇的尹吉甫绝不会想到后人书写的诗篇会更加辉煌。
“今月曾经照古人。”以古为鉴,我铭记我在《诗经》中阅读的历史风情,我阅读的字字可信的历史背景。
诗经即历史。我读到农事,读到祭祀,读到战乱,读到史官手中的竹简,读到书柜中的藏书——我读阅诗经与历史。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我吟诵着。
齐玮老师点评:
人言“以史为鉴”,文学作品基于社会背景对社会现实有多角度的反映。恩琦以此为切入点,结合诗篇,绘出西周至春秋农事、祭祀、战争的图景。这篇习作亮点颇多:第一,语言从容飘逸,半文言化的语言不仅简洁,而且与《诗经》一脉相承,诗意美在笔尖流淌;第二,《诗经》涉及祭祖、周朝史、农事、战争徭役诗、思妇诗、婚恋诗等,恩琦所选取的皆于后世有借鉴意义,作品的结尾专门写到后世,将各个部分整合,具有结构的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