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所有孩子的童年时光里,“让”简直就是一大“禁忌”。例如过年的时候,什么糕点、糖果、饮料、座位统统都得让,好不容易客人要走了,红包又要让来让去,几经辗转,最终还是落入爸爸妈妈的口袋里,这哪是有礼貌、谦让啊!分明就是强迫!因此在我看来,“让”这个字是有些令人费解的。
后来长大些了,知识增长了,理解了“孔融让梨”和“三尺巷”的含义,明白了“让”是中华民族世世代代传承的美德,懂得谦让、礼让,才是有礼貌、有教养的人。
“让”是尊重。记得五年级的时候,有次我搭乘公交车回家,那时车上的人不算多,但只剩一个座位,我连忙抢坐上去。过了两站,上来了两位老人,我装作没看见。可车上的一位小男孩看到了,连忙起身让座,扶着老奶奶坐下。那男孩七八岁的样子,却也懂得“让”的意思,并且用实际行动诠释了,难道我还不如他吗?我满脸羞愧,也赶忙站起来,假装要下车,让另一位老爷爷坐下。到站之后,我灰溜溜地下了车。
“让”是宽容。这学期的一个周末,我去上培训班,看见在路边的空地上有几个大哥哥在表演武术,我一下子就被吸引了,驻足观看。一位阿姨骑自行车路过时碰到了我,幸亏我及时抓住了路旁的栏杆才没摔倒倒。我拍了拍手上的灰尘,正想同她理论,她却恶人先告状:“喂!你这小孩看不看车啊?”“你呢?在人行道上骑车,违反交通规则,还说我呢!”我也不甘示弱。两人针锋相对地吵了起来,谁也不让谁。争吵声吸引了不少围观的人,他们纷纷来评理。这时,我才猛然想起还要赶去上课,便挥挥手说:“算了算了,好男不跟女斗,你走吧!”谁知她的态度也来了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弯,竟向我道歉,然后默默地离开了。
“让”是一种智慧,“让”是一种美德,“让”使人与人之间变得和谐融洽。